时间: 2024-12-14 02:09:30 | 作者: 卧式干燥机
二战结束时,苏联红军在远东战场击败了日本关东军,并进入中国东北地区。根据1945年签署的《雅尔塔协议》,苏联红军受美国同意,短暂占领了东北,并在战争结束后接管了该地区的日本军事设施和工业资源。
此时,东北地区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,拥有大量日本在占领期间建设的工业基础设施,包括钢铁厂、化工厂、机械厂等,特别是以满洲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。在日本占领时期,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。
譬如鞍山钢铁厂(简称鞍钢)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,也是亚洲当时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。鞍钢由日本在占领满洲时期(1930年代)建设,是当时的满洲工业的核心,涵盖了从矿石开采、炼铁、炼钢到轧钢的完整生产链条。到1941年,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、钢锭130万吨、钢材75万吨的能力。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.4%。
在苏联占领东北期间,苏联当局将大量的日本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、原材料、机器和技术人员转移到苏联境内。
苏联拆除并运走了大量工业设备,大多数来源于东北的重工业基地,如鞍山钢铁厂、大连造船厂等。苏联红军有系统地拆卸了这些工厂的机器设备,将其运往苏联的远东地区或欧洲部分。此举对中国东北的重工业基础造成了重大破坏。
1945年8月26日,苏军占领鞍钢。9月20日苏军宣布: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二设备务必在11月25日以前拆除,押运回国。9月25日,拆除行动开始,
包括大量的炼钢设备、轧钢设备、炼铁炉以及发电机组、相关的电力基础设施,甚至钢铁厂内的运输设施如火车轨道、装卸设备、吊车等都没放过。
到11月5日结束。被拆除设备总量160910吨,占原装备的65%,使得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。
苏联对该厂的拆除相当认线名日本战俘。鞍钢被苏联人拆得太彻底,以至于非经重建,永无恢复之可能。
除了工业设施外,苏联还拆除了大量铁路设施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。铁路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命脉,被苏联红军拆卸并运走的铁路钢轨、机车和车厢进一步削弱了该地区的运输能力。
苏联还带走了一些日本技术人员和工程师,这些人员在战争期间为日本的工业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。苏联将他们带回苏联,利用他们的技术知识为苏联的工业建设服务。
当时的新闻界都看不过去了,据、合众社报道:沈阳全城共有工厂4570家,内有第一、第二等工厂948家,战时全部开工,今仅有20家继续开工,内15家由中国人任经理,5家苏联人任经理,惟此继续开工的20家也均由苏方控制,苏方派兵守卫,其他工厂大部经过焚烧,仅余屋壳,重机器被掠,任何有价值物件,又遭小贼偷窃而去。20家工厂之机器,已于数月前被运走。
东北工业会及日侨善后联络处经过详细调查认为,苏联给东北经济造成的损失,约为1236211000美元,即12.36亿美元。如果再加上日本陆军企业的损失,总数将超过20亿美元。
据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透露,长期以来,东北强大的工业体系让斯大林极度缺乏安全感。苏联远东军事力量薄弱,而紧挨着它的中国东北恰恰相反,有着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。战争期间,日本两次对苏联进行军事挑衅,都是以东北为基地发起的。这让斯大林对东北心有余悸,认为东北对苏联国防是一个巨大威胁。他借苏军占领东北之机,将东北工业体系摧毁殆尽。
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,国内的工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。通过从中国东北拆除工业设施,苏联可以迅速恢复其战争损失的工业生产能力,特别是在苏联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工业基地。
苏联希望能够通过削弱中国东北的工业能力,防止中国在战后迅速恢复工业实力。这种策略也有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保持战略主导地位。中国东北的工业实力在当时被视为影响东亚局势的主要的因素,苏联削弱这一地区的工业能力,有助于其维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。
苏联可能也希望能够通过控制和转移这些设备,在战后与国民政府或之间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。
苏联拆除东北工业设施对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,尤其是对中国东北这个原本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击尤为沉重。
中国的工业基础的破坏,大量重要的重工业设施被拆除,导致中国东北的工业能力在战后遭到严重削弱,工业生产难以恢复。尤其是在国共内战期间,工业设施的缺失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复苏进程。鞍山钢铁厂在设备被运走后,几乎完全停止了生产,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,鞍钢才在苏联援助下部分恢复生产能力。
经济恢复困难。在战后,中国急需恢复经济和重建工业基础,但由于东北地区的工业设施被大规模拆除,导致经济复苏进展缓慢。东北原本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引擎,其损失对全国经济复苏造成了负面影响。
政治关系的复杂化。苏联的这一举动在中国引发了不满,尤其是在国民政府和中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中,这一事件成为中苏关系中的重要政治问题。
尽管苏联在后来的建国过程中对其提供了支持,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中苏关系中始终存在阴影。